7、福建电网应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开展超高压线、国内首座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用
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7号发布,文件明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已经2024年11月25日第18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适用于电力监控系统运营者以及与其相关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产品制造、施工建设、安装调试等单位。本规定指出,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应当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制度,坚持“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结构安全原则,强化安全免疫、态势感知、动态评估和备用应急措施,构建持续发展完善的防护体系。其中,电力监控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实现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控制、调度监控、变电站(换流站)监控、发电厂监控、新能源发电监控、分布式电源监控、储能电站监控、虚拟电厂监控、配电自动化等。
12月9日,国家能源局对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第3240号建议做出答复。国家能源局指出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十四五”以来,国家能源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机制,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效。关于加强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将会同各省能源主管部门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因地制宜布局大型和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同时做好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保护,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关于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将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跟踪,不断完善新型储能政策体系,推动各类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引导新型储能科学配置和调度运用。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储能服务。将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充电企业开展试点验证,推动电动汽车发挥移动储能作用。
12月5日,国家能源局对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3983号提案做出答复。其中提到,加快建立户用光伏参与绿证绿电市场,对于激发绿证绿电市场活力、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还指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促进绿证与碳市场、碳核算等有效衔接,明确不同政策工具功能边界,推动绿证在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管理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并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要求,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助力分布式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12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对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794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指出,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完善水电项目的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加快推进新投产的完全市场化常规水电项目绿证核发,进一步激发绿证绿电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同时,将积极研究论证存量常规水电项目适当放宽发放可交易绿证条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化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扩大绿色电力供应规模,丰富绿色电力应用场景,更好满足全国绿色电力需求。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已明确绿证全覆盖,绿电交易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绿电绿证交易对应电量已实现不纳入能耗双控,交易机制基本完备,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社会各界对于消费绿色电力共识不断凝聚。随着绿证制度不断完善,水电绿证核发和交易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我国已实现批量按月自动核发绿证,截至2024年7月底已核发水电绿证约2亿个。
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成功适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的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并在大连市长海县空域顺利完成试飞。
无人机搭载的高比能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每公斤400瓦时,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提升20%至40%。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340瓦时每公斤,可在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的宽温域环境中稳定工作。研发团队通过创新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设计与负极硅碳复合优化,提升了电池比容量;优化了正负极容量匹配,实现更高的能量存储效率;将特殊配方的超低温电解液引入低冰点溶剂和功能化添加剂,降低冻结点,确保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离子传导性能和充放电效率;研发兼具耐高温与抗低温性能的新型复合隔膜,提升了宽温域稳定性,保障了电池的安全性。此外,电池结构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多层复合策略,进一步优化热管理和封装工艺。
高比能宽温域锂电池的成功应用,为无人机在寒区作业、应急救援、巡逻监测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持。该技术还为电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传统风电行业通常通过叶片上的金属接收器将雷电引导至地面,但当雷电击中叶片复合材料时,金属接收器并不能有效吸收电流,导致防雷效果有限。为提升导电性,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导电性能的定制碳纤维,可覆盖在叶片表面,通过高效散能防止雷击引发的复合材料烧蚀或内部损伤。该技术提升了材料的防雷保护能力,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为风机叶片的安全可靠使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近日,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使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检测技术,联合三明供电公司对500千伏水三线一基铁塔大号侧的全部耐张线夹开展X射线带电检测。
检测现场仅需两到三名技术人员在塔下操控无人机将机器人挂上线路,再远程操控机器人开展X射线带电检测。机器人可完成爬行、升降、翻转等动作,并具备远程可视化、激光定位等功能,再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设备隐患图像实时传送回地面工作站。该院研发人员研发了3款高空X射线千伏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线路结构、不同子导线数量的检测需求,攻克了设备部分组件绝缘及动作控制机构屏蔽等技术难题。
11月2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20千伏合肥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用。这是国内首座应用量子测量、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三大量子技术的在运变电站。
该变电站以220千伏候店变电站为基础建设。国网安徽电力在站内集中示范18类85台(套)电力量子技术应用成果。该公司在量子测量方面研制量子电流互感器、量子一体式直流电能表、开关柜多参量传感器等首台套设备,利用量子效应提升电网各环节测量精度,提供全新运行监测手段;在量子通信方面,对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多种有线/无线业务场景进行量子密钥加密,首次采用融合量子加密的国网统一密服平台为无人机巡检、巡检机器人业务提供量子加密应用;在量子计算方面,开发了基于量子计算的专用电网潮流算法并在超导量子计算机上对示范站区域真实电网进行示范验证。
日前,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研究所牵头,自主研发的“基于数据驱动和因果分析的大电网稳定评估及决策技术”项目,成功把在线分析与决策全过程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秒级。
该院研发数据驱动的大电网稳定评估及决策系统,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实现对电网稳定的快速判别,判稳速度达毫秒级;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和电网层级深度神经网络灵敏度的大电网稳定在线决策方法,采用机器学习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方案校核,提升决策正确性。系统周期扫描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目前,该系统已在辽宁、湖南等省份多家省级调控中心应用。
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与美国南方电力公司和Storworks公司合作,最近完成了阿拉巴马电力公司加斯顿发电厂的混凝土热储能(CTES)试验系统测试。
10兆瓦时电力储能解决方案利用加斯顿5号机组产生的超临界蒸汽的热量进行充电。按照设计,来自发电厂的高压蒸汽流经管道,加热混凝土,从而储存热能,直到将水转化为蒸汽返回发电厂,根据电网需求发电。该技术可应用于现有或新建的热电厂,包括煤炭、天然气、核能或聚光太阳能发电。该核心技术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电力,还包括工业用热的去碳化。临时集成到加斯顿机组中的CTES试点系统证明了该技术在与火力发电厂相结合时存储热能并转换为电能的潜力。该项目展示了在多个压力等级下的蒸汽生产。在超过700小时的总运行时间内,成功进行了80多次能量充放电循环。
Copyright © 2024 开云电子监控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EL: 0512-52036959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紫芙沪宜路53号 邮箱:3136517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