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鸥在浅滩觅食、黄鹡鸰在枝头小憩……日前,记者在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监控室看到,监控画面中清晰显示着光临湿地的飞鸟,画面中每只鸟的头顶上方还标注着鸟名和相似值等信息。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记录的迁徙鸟类数量从2022年的2万只迅速增加到2024年的10万余只。面对数量繁多的鸟类,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启用具备“AI声纹+AI影像识别”功能的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系统,对鸟类进行智能化监测。
“这套系统基于鸟类数据库和AI算法,能对捕捉到的鸟类影像和声纹信息进行处理,识别出具体是什么鸟,并进行分类统计。”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介绍,野生鸟非常机警,如果使用无人机监测,鸟儿可能会飞走。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对鸟儿进行“免打扰”监测。
在湿地范围内,记者注意到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个固定的拍摄设备。张景兴告诉记者,湿地引进了11套具有鸟类智能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测设备,它们分布在保护区各处,能自动比对捕捉到画面中的鸟类,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实时观看监测画面。
湿地北侧水面中,一艘白色的无人船很是醒目。“这上面搭载了声纹设备,在芦苇荡、芦苇丛等多遮挡条件下,也能对鸟类进行大范围、全天候的自动识别。”张景兴边说边在平台界面上展示,点开一条实时监测信息。“听,这是黄鹡鸰的叫声,悠扬婉转。”监测界面上,系统很快识别出鸟类的名称,并同步显示出这种鸟的照片、生活习性、分布位置等信息。
58岁的湿地巡护员潘洪喜告诉记者,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有10个保护站点,仅靠巡护员们人工观测,难以做到全面和准确。“过去,一到晚上保护区内有很多盲区,如今有了自动声纹监测设备后,可以收集到鸟类的夜间活动声音,再通过鸟类数据库确定其种类,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远程监测。”潘洪喜说,“科技”加持,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让候鸟保护工作的“触角”延伸得更广。
目前,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已构建起覆盖全湿地范围的智能监控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在这里“大显身手”,记录下候鸟的相关信息,为更好地保护鸟类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Copyright © 2024 开云电子监控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EL: 0512-52036959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紫芙沪宜路53号 邮箱:3136517822@qq.com